春夏季節,氣溫逐漸升高,有限空間作業來到了事故高發期,面對這種“隱形的殺手”,我們必須敲響安全鐘。那么,在有限空間中作業的你,是否了解如何預防窒息和中毒呢?

有限空間作業如何預防窒息和中毒

1、原則:先通風、再檢測、后作業。

2、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、易燃易爆物質(可燃性氣體、爆炸性粉塵)濃度、有毒有害氣體濃度。

3、檢測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規定。未經通風和檢測合格,任何人員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。檢測的時間不得早于作業開始前30分鐘。檢測人員進行檢測時,應當記錄檢測的時間、地點、氣體種類、濃度等信息。檢測記錄經檢測人員簽字后存檔。

4、有限空間內盛裝或者殘留的物料對作業存在危害時,作業人員應當在作業前對物料進行清洗、清空或者置換。經檢測,有限空間的危險有害因素符合《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一部分化學有害因素》(G-BZ2.1)的要求后,方可進入有限空間作業。

5、在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,企業應當采取通風措施,保持空氣流通,禁止采用純氧通風換氣。在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,企業應當對作業場所中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定時檢測或者連續監測。

6、作業中斷超過30分鐘,作業人員再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,應當重新通風、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。

有限空間作業注意事項

一、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細分作業活動,針對每一個作業行為進行風險辨識,然后“一對一”地制訂防范措施,在辦理“三方確認單”或“檢修清理作業安全措施審批表”的同時,增補辦理“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審批表”和“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票”。

檢修作業人員應與生產人員做好安全交底,共同分析作業空間存在的危險或有害因素,要特別對設備狀態、電源隔離等情況安全交底,要互相明確各自的安全責任范圍。對分析可能存在有毒氣體產生或缺氧的有限作業空間,要進行監測、分析,落實通風措施,向參加作業人員進行安全交底,確定作業時間和休息時間,輪換作業。

在分析可能有可燃性氣體或可燃性粉塵的有限空間內作業時,應保持良好的通風,作業時要使用防爆型照明用具和電動工具。有限空間內部有機械裝置時,機械裝置的動力電源開關必須徹底斷開并上鎖,懸掛安全示牌。工作結束,經確認安全后,方能開鎖。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人員必須按規定穿戴好勞保用品。

二、進入有限空間作業過程進入容器等有限空間作業前,操作者必須檢查容器(有限空間)內部空氣是否有有毒氣體和可燃性氣體以及含氧濃度情況,確認安全后,方可進入作業;如果在容器內長時間作業,必須定期檢驗空間氣體的變化情況。

作業中斷達1小時,再次恢復作業時,必須再次進行有限空間內空氣檢查,重新確認空間內的安全情況。由于在容器等有限空間作業環境條件較差,作業人員連續作業時間不宜太長,特別是在含一氧化碳氣體的空間進行作業,必須實行交替作業。

在金屬容器等內部或濕度大的.環境作業,使用便攜式電動工具作業時,要接好地線,并采用不大于24V的安全電壓。在潮濕的環境作業必須使用12V的安全電壓。作業期間,外部必須設置專人監護,監護人員必須認真負責,與內部作業人員隨時保持聯系,不能離開監護地點。

對各類容器、貯罐、槽等內部物質進行置換、清洗處理時,必須事先與有關人員聯系,并設置安全示牌。進入爐、磨等有限空間作業前,其外部的所有連接管道,必須全部切斷,插入(插)盲板加以隔離,防止有害氣體或物質竄入,在(插)盲板處設置標志。

三、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結束 作業完畢后,必須確認內部作業人員全部撤出和無遺忘工具、器具、螺栓等物品。確認作業結束,作業人員向有關人員進行交底和通告作業結束,對“三方確認單”進行核銷后,拆除各種示標志。

四、對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監護人的要求監護人必須有較強的責任心,熟悉作業區域的環境、工藝情況,能及時判斷和處理異常情況。監護人應對安全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,發現落實不好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時,有權提出暫不進行作業。監護人應和作業人員擬定聯絡信號。

在出入口處保持與作業人員的聯系;發現異常,應及時制止作業,并立即采取救護措施。監護人應熟悉應急預案,掌握和熟練使用配備的應急救護設備、設施、報裝置等,并堅守崗位。監護人應攜帶“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審批表”,并負責保管相關記錄。

五、對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人員的要求嚴格按照“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審批表”簽署的任務、地點、時間作業。作業前應檢查作業場所安全措施是否到位,不得冒險作業。按規定穿戴勞動防護服裝、防護器具和應急工具。熟悉應急預案,掌握報聯絡方式。